“冬日暖阳,教授有约”: 上外关工委组织老教授参与四院系学子谈心交流活动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1-12-01浏览次数:127



1123日、24日,上外关工委组织18位老教授参与东方语学院和德语系、法语系、西方语系组织的“心有暖冬、教授有约”和“冬日暖阳,相约图文”谈心交流活动。

上外关工委和离退休工作处、离退休党总支为老教授和学生的谈心交流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并做了周到安排。上外关工委秘书长、离退休党总支书记顾蔚参加了1123日的谈心活动。

两天的谈心交流活动分别安排在松江校区第七教学楼和教工之家,老教授们受到了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党委书记陈晓黎;德语系主任陈壮鹰、党总支书记谢建文;法语系主任王海洲、党总支书记忻炯俊;西方语系党总支书记施海倩、副系主任杨明等院系领导的热情欢迎,并听取了院系领导和部分老师的介绍,随后分组与60多名学生开展了谈心交流,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和成长成才释疑解惑,指点要津。


一些同学就怎样合理区分和安排好大学四年各学年的学习提问,老教授们告诉同学们,大一是夯实语言专业功底的最佳时期,大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是为大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至于找工作是大四的问题,基本上用一年的时间基本能定。如果要考研,那就要准备得早点,不能只凭脑子一热。考研的同学寒假就不一定回家,可在学校专心备考。

几位德语系的研究生同学就怎样安排好课程学习和钻研文献、写作论文的关系“有点困惑”,陈晓春教授告诉同学们: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已经不是主要目标了,考试成绩也不重要了,阅读文献甚至比课程学习更重要。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做课题研究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训练自己的科研和思维能力等。要学会读、学会记、学会整理,再到学会综合,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训练。要通过做文献笔记提高写作能力,写出有水平的论文。“研究生要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如阅读文献阶段,每周、每月可以设立一个目标,阅读多少文献,了解哪个概念或学说的进展等。做课题阶段,除了按照课题计划按部就班实施外,要及时总结数据,把数据按照专业要求做成图表,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初步的结论等。每周,每月,每学期,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就会有成就感和充实感。一旦有了成就感和充实感,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就不会消失,反而会增加,这样学习和工作就会越来越顺利,成就感就越来越多。”

有同学就职业规划向老教授咨询,老教授们说起自己当年毕业的故事,告诉“00后”的大学生们,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不一定开始就设立一个太高远的目标,应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改变而调整,应充满自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很棒的,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

有同学还就怎样优化学习方法求教。长期从事小语种专业教学的老教授告诉同学们,要主动学习 ,要知道哪些东西是重点是关键,然后对这些东西进行重点学习,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主动;还要在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找出规律。 培养和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很重要,将来工作的时候这些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两位法语系的大三同学都有读研的打算,俞同学打算读法律专业研究生,但觉得自己直研或保研的可能性不太大,是否要参加统考还拿不定主意;张同学在第四届进博会上担任过新闻岗位志愿者,她打算读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老教授们对这两位同学设立的目标表示赞赏,希望她们在扎实学好本科专业的同时,无论有没有直研或保研机会,都不妨现在就做好参加统考的必要准备。

有同学觉得自己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欠佳,为此 “有点苦恼”。老教授建议同学们,不要把大把时间都用在刷手机上,“本科期间,最好精读几十本经典作品,平时要有看报、浏览新闻的习惯;最好逼自己多写点文章,写作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克服自身‘短板’,不断提升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

还有几位同学即将面临毕业,对如何找到既适合自己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岗位“有点迷茫”。老教授建议:不必完全屈就自己,迎合社会。只有找到既适合社会发展,又能发挥个人优势的岗位,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东方语学院和德语系、法语系、西方语系是上外目前设置小语种专业最多的二级院系。现设有近30个语言类专业。参加谈心活动的老教授中,朱莉莉、陈晓春、王惠德、缪建华、王建花、王忠勇等都曾长期在德语系、法语系、西方语系担任教学或党政领导与学生工作,这次回到“娘家”,有机会和同学们促膝谈心交流,倍感亲切。


两个小时的谈心活动很快过去。大家相约,下一次再回“娘家”,“和Z世代00后的同学们谈心交流。“和同学们像朋友一样交心谈心。了解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关心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帮助同学们化解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烦恼做一些疏导引领工作,我们为此而感到很有意义,仿佛也有一道冬日暖阳照进心里,感到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