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天,一辆绿色敞篷卡车缓缓驶入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校园。只见长长的林荫大道两旁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右边是400米跑道环绕的足球场,远远望去,树荫中掩映着乳黄色的教学楼,后面则是25米泳道游泳池。此情此景,令车上一名来自温州的俄语专业新生欣喜不已。
时光转眼即逝,在两年的俄语学习中,他表现优异,各门成绩全优。然而他却产生了转学德语的想法。他认为德国科技先进,工业发达,学好德语今后对国家一定很有用。1956年,上海俄专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并于次年增设英、德、法语专业,俄语专业成绩第一名的他转入德语专业,成为上外首届德语专业学生。从此开启了他的“德语人生”,迈向了为之奋斗数十载的编撰德语辞书的生涯。他就是我国德语学界资深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潘再平教授。
1961年,潘再平毕业后留校任教。在30余载的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心系学生,关注德语专业发展。潘再平曾任上外德语系主任,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对德语专业与德语人才培养的系念,使他与德语辞书结下不解之缘。1984-1985年、1993-1995年以及1998-1999年,潘再平三度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在词典学家E•威刚特教授、杜登系列词典主编G•德罗斯多夫斯基教授指导下从事词典学研究与词典编写工作,先后主持编译多部德汉词典,为我国辞书事业作出了贡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德汉词典缺乏,当时仅有的两部德语词典已不能满足德语学习者的需求。面对众多学子的迫切需求,潘再平提出要为中国德语学习者编撰一部实用的现代德语词典。他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也需要一部大型的、现代的、综合性的德汉语言工具书。”之后,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商务印书馆支持下,由上外、北大、同济大学相关学者组成的编纂小组成立,在潘再平主持下,开启了我国首部大型综合性德汉语言工具书《德汉词典》的编撰。没有辞书编写经验,潘再平虚心向《德华标准大辞典》编撰者、原《申报》社总编辑马萌良等前辈请教,得到老前辈的肯定与支持。马萌良先生曾写信关心词典编写工作进程,以70多岁的高龄指导编撰工作。
历经多年辛苦,我国首部大型综合性德汉语言工具书《德汉词典》终于1984年出版,潘再平等编撰者为之付出的辛苦与心血不言而喻。当时,潘再平住在上外分院校舍的一间阁楼里,房间狭小,仅有的一扇“老虎窗”也是既高又小。夏天炎热难熬,他常通宵敞开房门,学生们常看到潘再平坐在老虎窗下汗流浃背辛苦工作的样子。
编撰词典工作正遇上十年文革,不免受到种种干扰。潘再平等只能通过加班来抓紧进度,减少受到的干扰。回忆起这段经历,潘再平说:“在编纂工作的那几年里,我经常工作到夜里12点甚至更晚,几乎没有节假日,唯有这样才能把时间抢回来。”有一回,因睡眠不足,白天过分劳累,潘再平提着水壶打水,在回去的路上疲劳过度的他竟让热水壶从手中滑了下来,摔了一地。对此,北大的同事曾打趣道:“老潘呵,编词典把自己累得稀里糊涂的,连个热水瓶也拿不住了。”
1999年7月,潘再平退休了。本可从此过上清闲生活的他依然醉心于德语词典事业。考虑到因时代发展而导致的德语词汇量的变化与扩充,他和同仁们对《德汉词典》不断加以修订,经修订的《德汉词典》的第二、三版先后于2000年、2010年出版。《德汉词典》的每次修订,都会增加1万多词条。目前,《新德汉词典》第三版词目总数已超过10万条。
除修订《德汉词典》外,从2009年开始,潘再平着手编撰《新德汉实用词典》,历时10年。这部词典收词约7万条。2008年,潘再平被聘为“深圳快易典电子辞典研究中心德语首席顾问”,他投入大量时间与心血对德汉电子词典“快易典《德语王》”加以改进和完善。2000年,应国际日耳曼学者学术研讨会邀请,潘再平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教授共同主持了“词典学学科组”研讨会。
除编撰《德汉词典》等工具书以及撰写词典学相关论文外,潘再平发表了许多经典译作。其中有德国古典名著《痴儿西木传》、近代剧本《青春的觉醒》,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小说《莱尼和他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小说《鲽鱼》(选译)以及阿登纳、施特劳斯等德国政治家回忆录。为表彰潘再平为翻译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2014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中国资深翻译家”的荣誉称号。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潘再平教授心系后辈学子,常殷勤嘱托他们:“外语学子要品学兼优,在具备专业基本功的同时更要有爱国主义情怀。”对母校,他深怀感恩之心,他说:“我从18岁上大学直至退休的60多年都在上外度过。是国家和上外培养了我,造就了我,铸就了我的人生。我的人生道路是由国家和上外铺就的,我对国家、对上外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我永远是一名上外人。”